从新京报促销故事中看到
分享到
时间:2016-03-22 11:45:56编辑:来源:促销商品网
凑零为整。即将赠送一份报纸改为送一个月、一个季度、半年、一年,甚至几年。这样在主销品的选择上就范围大了。促销品累计的价格总额越大,可以操作的利润空间就越大了。比如,就可以和巧克力、鲜花这些单位价格较大的模糊性主销品配合,买一盒巧克力,送一个月的报纸。
虽然观点众多,但也基本印证了价值置换的有效性。
那么,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?
其一,促销品缺乏明晰性。
化妆品、洗涤品,都是价差非常大的产品。消费者避免风险的心理防卫使得他们总是以市面上最可能的低品质、低价格来评估其价值。显然,劣制化妆品和洗涤品就成为了参照系。特别是化妆品,质量难辨,使用风险比潜在收益更大。促销效果可见一斑。书、音像制品、方便面则相对好些。
其二,主销品缺乏模糊性。
报纸定价的标准性无法提供震憾的超值体验。新京报一份就是一元,这就是这个促销组合无法突破的价值上限,也限制了利润空间。另外,主销品价格的标准化也限定了促销品价值的空间,消费者会对新京报促销的动机和目的产生疑虑,从而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促销品的怀疑。
其三,同一性不够。
新京报定位于“新型时政类主流媒体”,正如其总经理韩文前所说,目标是“咬定高端,吸引中端,团结低端”,成为北京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界和社会主流人群首选和必选的报纸。显然,新京报不是一个大众化、市民化的报纸,其读者是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主流群体。
对于这样的人群,他们中有多少人认可方便面这种油炸高磷的垃圾食品(虽然五谷道场宣称是免炸的),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的小孩子正处在学习新东方英语的阶段?倒是《思绪导图——大脑使用说明书》的针对性就非常好,不知道当期的销量是不是要更好呢?笔者也不好妄下结论。只是新京报在促销品的选择上,还需更加有针对性,更加注重与目标人群的统一。
我曾这样问那些回答“单位订了”和“送的不是我需要的”的朋友:“花一元钱买个赠品也值呀?”回答很少有非常坚定地说根本不考虑,大多是说:“也心动了一下,但想想,不太需要,堆着还是个麻烦。”显然,新京报的促销并不是没有效果,只是未突破量变达到震憾效果的质变。
所以,这三点综合起来,大致就是新京报促销的问题所在。那么,怎么解决呢?
1.甘当配角
既然,报纸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产品,那就不要当主销品,甘做促销品。选择其他同一性强、模糊性强的产品为主销品,让这些厂商唱主角。但新京报一元的定价,确实限定了利润空间,阻碍了高额利润的实现。
- 喜之郎创新营销
- 明基的VI策划
-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难点和破局
- 希拉里竞选Logo沸腾了,解读营销背后的故事!
- 中国体育营销十大误区
- 路易·威登
- 饮憾羊城的“美极人”
- 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24个战略
- 全球旅游营销经典案例之——大理联袂天龙八部影视城:逍遥江湖!
- 全球旅游营销经典案例之——莫斯科“周末旅游”
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变岸情商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变岸情商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今日推荐